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是全局稳定的"定海神针”。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服务"三农”的领头羊,广东省农科院一直以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为立院宗旨,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在新时代,广东省农科院如何用好科技这对翅膀,奏响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农科新故事”系列报道专栏,通过实地访谈、专家解读、案例再现等形式,挖掘来自科研一线的鲜活故事,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敬请垂注。
自2005年,省农科院加工所成立家蚕食用品质评价与加工新技术研发专项项目组,围绕家蚕品种原料筛选、功能成分表征及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与创新,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金华玉树鸡、翡翠金柱白玉、西江孔雀开屏鱼……一道道鲜美的菜色背后,离不开黑皮冬瓜的别样风味。中国烹饪大师黄炽华介绍,三水区黑皮冬瓜皮色墨绿,瓜肉鲜美,在入味和装饰上是一把好手。 据了解,佛山市三水区黑皮冬瓜年种植面积约1200公顷,是三水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也是广东省农科院示范带动露地黑皮冬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的“落脚点”。
6月29日上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大楼一楼大厅里,热闹非凡,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一场“2019年广东省质量兴农万里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活动”,数百名闻讯前来的市民聚集在大厅内,签到领卡片、猜题得小礼品、体验科普小实验、观看宣传视频和图文展示……,市民兴致高昂,收获满满。 据悉,为了配合我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承办、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协办“2019年广东省质量兴农万里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活动”。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在鲜食玉米的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选育出了一批优质品种。
为加强蕉农们对“中蕉9号”不感枯萎病杂交香蕉新品种的认识,提高香蕉种植水平,4月28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博罗县农技推广中心在惠州市博罗县麻陂镇洪湖村举办了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中蕉9号”现场观摩会暨香蕉新品种“中蕉9号”在惠州示范和推广项目验收会。
张名位带领的功能食品创新团队从1995年至今,围绕“农田—农产品—营养食品—人类健康” 这一主线,不断集聚农学、天然产物化学、营养学和食品科学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开展南方特色农产品资源的营养健康功效成分解析和作用机制研究,,并以之指导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功能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新产品设计创制等,从而形成了“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产品创制—产业化示范”上下游一体化贯通的科技创新链,真正实现“既顶天又立地”。
在国内,广东省开展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时间早、规模大、涉及生物门类多,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广东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还不够,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还较低。广东省农科院是全省保存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最多的单位,一直致力于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开展资源普查、收集、鉴评、保存和品种选育研究,为全省现代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常言道“畜粮安天下”“无鸡不成宴”,可见畜牧水产业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曾几何时,肉蛋奶对寻常老百姓来说是奢侈品,很多人过年才能吃上一只鸡。今时今日,肉蛋奶已成为餐桌上必备的食材,人们的需求已经从“有得吃”向“吃得好”转变,优质放心的肉蛋奶也成为现代人对食材最基本的要求。如此巨大的变化,除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外,离不开一代代、一批批动科研究人员在平凡岗位的奉献,离不开他们的执着与坚守。
大片鲜花徐徐盛开,成熟瓜果沐浴着阳光,田野里散发出清新的气息……这是记者对大多数农场的固有印象。然而,在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有一个饱含科技气息的“农场”突破了上述想象,专门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示人,那就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广东省农科院)建设的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白云基地)。
依托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兽医公共卫生公共实验室、农业部兽用药物与诊断技术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先进科研条件,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瞄准广东畜牧产业防疫技术需求,创新研究动物疫病致病机理、免疫机制,研制疫苗和药物,集成防控技术,勇攀兽医科技高峰。
近年来,来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简称“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的新品种、新技术风靡全国水稻产区。育成一大批品种、亲本材料被广泛应用,超级稻认定数量位居全国水稻科研单位之首,优质稻育种成绩广为业界称道,新型栽培技术极大地解放了农民劳动力,节本增效,推动现代丝苗米产业向前发展等,都是这家明星科研单位为现代水稻产业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下简称“资环所”)致力于广东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技术研究近30年,一直为守护广东的“绿水青山”默默做着贡献。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以选育优良品种为乐趣,以让农民增收为己任,将绿色瓜果送上餐桌,把形美蔬菜带进公园,他们利用分子标记给蔬菜育种提速,把互联网植入到先进蔬菜栽培技术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一粒种子,在他们手中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现有监测技术基础上,接连开拓出指纹图谱、电子鼻等新技术,用严谨、踏实、创新的态度给农产品质量树立起一道“安全屏障”。他们就是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的科研人员,专业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相关研究。
他们不是政府官员,却心系地方的产业发展;他们不是种养专家,却深入田间地头,掌握农业生产一线的情况。他们是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下称农经所)的“智多星”,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农村发展、农业信息等“软科技”研究是他们的主阵地。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挖掘热带亚热带水果潜在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品质,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就是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工作的动力源泉。
这几天,广东清远市的大街小巷茶香四溢,品茶论道之声不绝于耳。这里正迎来一场茶界盛会——2018年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全国各地茶商、茶友和茶业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粤茶的创新发展之路。
南国的春天,累累硕果压弯了枇杷树的枝桠。走近观察,会发现枇杷果的颜色、大小均有差别。守护果园的“农人”说,这座拥有近百株枇杷树的果园荟萃了国内外30多个品种。这里便是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下简称“果树所”)的枇杷种质资源圃。
近日,记者走进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下称“作物所”),听专家讲述他们如何通过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把小众作物做特做强,以小众造福大众的故事。
人生病要看医生,蔬菜瓜果生病了怎么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农田庄稼的守护神,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植物保护的第一线。 他们就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下称“植保所”)的科技人员,小至病毒细菌,大到害虫草鼠,都逃不过他们的五指大山。